2011年6月2日星期四

谷歌中国再陷“偷税门” 税务部门正在调查中

     谷歌在华企业咕果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等存在使用假发票、将无关费用如“按摩费”等列入成本、不按规定代扣代缴营业税等问题,涉及税款4000多万元。

     据证券日报6月3日报道,据悉,税务部门在进行例行税务检查时,发现谷歌在华企业——咕果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构寻广告公司和谷歌信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存在使用假发票、将无关费用如“按摩费”等列入成本、不按规定代扣代缴营业税等问题,涉及税款4000多万元。此外,谷歌在华企业还涉嫌避税,税务部门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对此,IT市场咨询专家杨群曾对记者表示过,谷歌中国用“按摩费”冲账的行为,很明显属于恶意骗税,并有可能被课以双倍惩罚性罚款,而且还要每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一位不愿具名的著名会计师证实说,从税法上讲,把“按摩费”计入成本,确实属于恶意骗税。

     如果一切属实,这对一向标榜自己“不作恶”的谷歌来说,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会计师称如此偷逃税做法太“笨”

     谷歌偷漏税的“坏名声”,此前早已有之。2007年沸沸扬扬的中国互联网最大涉税案主角就是谷歌。虽然谷歌当时极力否认,但仍难掩众口。时至今日,随着中国税务部门进一步调查的深入,谷歌偷漏税的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

     上述会计师表示,未按规定代扣代缴营业税,可能的情况是,谷歌中国往境外汇钱时,是以服务费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并没有帮境外子公司或母公司缴纳中国的税款。

她继续告诉记者说,像谷歌所在的服务业转移收入是比较容易的。制造业和贸易,其货物的进出经过海关会有一个价格的鉴定,但服务业转移收入就会比较方便,因为这个看不见,摸不着。而中国的政府部门要求的资料也仅限于有关的合同、发票、外汇的进出等。这对于那些母公司或关联公司在境外的公司就特别容易操作。

     上述会计师告诉记者,跨国公司这种情况肯定是比较多。但这种偷逃税是很笨的行为,这种做法显然不是真正跨国会计事务所或律师事务所的馊主意,真正的国际避税要高明得多。

     事件源起美证交会财报发现

     这位会计师还指出,谷歌在中国被发现的这些税务问题都是很基本的问题。这说明谷歌在中国做得还不规范。谷歌的避税主要是在欧洲和美国。这次谷歌事件的源起就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现谷歌的财报里所缴税与实际收入不成比例。SEC的“振翅”引发了各国调查谷歌的蝴蝶效应。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引用美国证交会提供的数据称,美国互联网搜索引擎巨头谷歌利用复杂的会计手段,在过去5年避税至少32亿英镑(约合46.3亿美元)。

     英国一直高度关注谷歌的避税行为,因为谷歌去年收入的52%来自美国以外市场,而英国是谷歌最赚钱的市场。谷歌在英国平均每年广告营收高达20亿英镑,英国公司税率为28%,然而《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调查揭露,谷歌每年仅在英国缴税约300万英镑。

     调查显示,为了避过各国的税负将海外营收转移到“避税天堂”百慕大,谷歌采用了一种被税务律师称作“双爱尔兰”和“荷兰三明治”的迂回路径。

     之所选择如此复杂的链条,有业内人士对记者称,这很有规避监管的嫌疑。

     据称,美国证交会已经要求谷歌提供可以解释其税收账目的更多细节。

     不必高看国际企业的守法自觉性

     对于像谷歌中国这种国际企业的避税行为如何看待?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德勇对《证券日报》记者称,对于此种避税行为,应该分两大角度看:从利益的动机出发,避税是一个企业或说是理性经纪人的行为,可以理解。作为一个正常的、有理性的人来说,逐利行为是必然的。如果能合理避税,应该是无可指责的,但是如果避税使用手段不当,依然涉嫌违法。

     从另一个角度看,过去我们也高看了国际企业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此前谷歌的“牌照门”,就是因为我国政府对于谷歌这种增值电信服务借牌经营这方面的规定不是特别严密,“政府就被他们钻了空子”。杨德勇继续说,对于像谷歌中国这种国际企业,无需高看一眼,应该平常心对待。
虽然谷歌中国是否属于谷歌全球避税系统,目前还不太好下结论,但是杨德勇认为,谷歌在全球的避税系统对中国而言,无疑敲响了一个警钟。在对跨国企业的监管及与其合作的过程中,出现这种现象还是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杨德勇还认为,国与国之间的法律不完全协调,全球迂回避税不单单是一国加强监管就能解决的问题,可能还要包括部分法律条款的修订,甚至成立跨国联盟。

2011年6月1日星期三

美国何以夜不能寐?源于其极不正常扩充军力心态

       近日,美国《华盛顿时报》发表文章:F-35推迟交付增加中国的威胁。在文章中,美国某上将以耸人听闻的姿态说:由于中俄军力的发展,美国夜不能寐。

       从美式言论上看,美国的军力扩充已经到了一个十分不正常的地步了,推迟几架F35竟然就耽误了他们的“称霸”,这说明美国的扩充武力,已经不正常到了变态的地步了。按照美国逻辑,美国扩充军力竟然是“被逼出来”的,而且逼得“夜不能寐”,一般凡是不讲理和霸道的,都喜欢这么说,对中国的西方民主派来说,其带路的打算似乎又要持续泡汤下去了。

       如果按照美国的逻辑,显然中国现在的军力太弱了,简直不能和一个大国的国际地位相比了。中国才区区百十枚的核弹头,美国则成千上万。中国上将去美国访问后,看到了差距,所以说中国比美国的军力落后了二十年,这二十年的差距是个什么概念?也就是差了一两代的升级换代,相当于中国还使用螺旋桨发动机的时候,美国已经用上了喷气式,即便这样美国仍然“夜不能寐”,那就说不通了。美国究竟想要什么,他们才“夜里能寐”呢?美国人的这句话大概说出了为什么了:“中国先进的武器——包括反舰弹道导弹、新型潜艇、反卫星武器和网络战能力——这些拒止和区域封锁武器,让美国夜不能寐。”。一看就知道了,原来中国的防御性的、反抗性武器的发展让美国“夜不能寐”了,之所以如此,只能反映了美国的这种心态:我随时能打你,你不能还手,否则我就夜不能寐。

       在美国“夜不能寐”理论指导下,美国把南斯拉夫解体了,让南斯拉夫现在连个起码的兵工厂都没有了,除了打狗棒和石器加工之外,南斯拉夫国防军的武器只有一家或几家进口商,这就是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而且均为警察制式,让你当年“社会主义”,就让你今后永远没法发展,也让别的国家看看,敢走社会主义,敢反对资本主义,南斯拉夫就是榜样。也正是在“夜不能寐”理论指导下,美国在前苏联解体后,绝大多数的前苏联国家的国防实力都变得若有若无,都变得让美国能够“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程度,只要做到了这点,美国就给“美援”,有点类似当年给蒋介石王朝的“美援”方式,只要你反共就给你美援,只要你市场让我美国进来就给你美援,当时的逻辑居然还适合于今天?美国只要做不到让你“四门洞开、任其进出”,就会“夜不能寐”。所以前苏联地区,绝对大多数会让美国“夜里能寐”的,只有一个俄罗斯,“竟然不听从美国的建议”,不仅核武器很多,而且军力也很强盛,所以针对俄罗斯,美国又“夜不能寐”了。。。

       由于美国“夜不能寐”,所以美国总是靠政治演变等方式企图分裂和弄乱别国就缺了一只重要的爪子。打个比方,如果美国真的比中国军力遥遥高出很多的话,那么中国的带路党党徒们也不会象今天这样“憋气”了,也不会一次次带路计划失去了,或许那个时候,他们气焰的调门比公鸡还早还“嘹亮”了。。。

       美国比中国实力强了那么多,竟然“夜不能寐”,看来中国也要学学“夜不能寐”了,看来很需要提高国防开支的比例了,而且就大张旗鼓的增加开支,我想除了西方民主派之外,全国人民是会支持的。反正美国也“夜不能寐”了,那就继续让美国“夜不能寐”下去,让美国继续失眠下去,等知道难受了,就知道“这个世界要看开些”。。。美国文化好像缺少的就是安静的东西,一副堵红了双眼的赌徒。

       现在中国军力还处于一个近土防卫的地步,完全是防守的境地,十分捉襟见肘,更别说防守反击的“反击”了,现在看来,中国应该大张旗鼓的高调提“反击”的问题了。仅仅有“国土防御”是不够的,因为美国认为:中国能防卫,美国就睡不着,就不能寐。比如美国说:“我认为,中国是最主要的关切,因为他们的武器似乎更加先进,他们目前具备可部署的能力,而且,他们在海上部署了军舰和其他反接近能力。”。看来,之所以美国老说中国不“人权”,就是因为中国能够国土防卫,所以美国睡不着了。那么中国就只有两条选择了:

       第一个,放弃国土防御,让美国在“人权高于主权”的原理下,像随时能够攻打利比亚一样的攻打中国,这样能解决美国的失眠。

       第二个,中国不仅要国土防御,而且要有防守反击的能力,第三步要有主动的占有绝对领先地位的打击能力。中国只有朝这个方面发展了,也能够按照“以毒攻毒”的方式治疗美国的“失眠”。让美国彻底绝望于中国的军力发展了,那么美国就彻底放心了,就能够“夜里能寐”了,因为中国去哪里、说什么、做什么,美国也就没法有机会抽筋扒皮了。而大力发展军力,也让中国的西方民主派带路一族失去了带路的机会了,或许还能拯救他们汉奸之发展趋势呢。。。

       美国的夜不能寐很好,好极了,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也要夜不能寐了。中国只有在“夜不能寐”的理论指导下,才能一如既往的发展武装。有了拳头,你说什么也就什么是对的了,富有女人情结的中国西方民主派是不是能转而投向中国“男人”呢?没准!墙头草,一般是说不准的。。。


【转帖】掀开虚伪的面纱,还原韦石的真面目

     2月以来,茉莉花植根中华,渐成葳蕤繁盛之势。有识之士奔走呼吁,忠直之人不惧桎梏,何也?为声讨暴政,为结束独裁;为黎民百姓,为天下苍生;为祖宗先贤,为我中华民族之崛起,为我炎黄秀于世界之林!
     而韦石置之罔顾,为一己私利无所不为,实令人发指。
韦石原籍河北,后赴美游学并被授予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数典忘祖,认贼作父,将祖宗遗训抛于九霄云外,花花世界的诱惑和灯红酒绿的淫乱,早已将其改造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卑鄙小人。
     博讯网创办以来,韦石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对一些民主人士极力拉拢,为的是利用他们的影响为自己造势,随后,该网站的影响力急剧上升,韦石的身价也水涨船高,成为中共、美国、日本及李洪志之流等各方争相争取的对象,巨额的美金日币,金砖银条源源不断地流入起囊中。
茉莉花革命初期,博讯网发布了相关的消息;迅即,受攻击被迫关闭;随后,顶风险奋力重开。韦博士研究经济学多年,还真是学以致用,做到了投入少、效益好、效率高,这么一折腾,账户金额瞬间加了N个0不说,还实现了沽名钓誉的目的。韦石啊,你欺世盗名,左右逢源,披伪善面纱,尽行极恶之事。
     其一,从中共方面获取利益。谁最惧怕茉莉花革命?肯定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啊,如何尽可能的封堵消息呢,首先要从影响力大的网站开始。机会来喽,韦石鼠标一抖,钞票到手,说不定还能被冠以“地下工作者”或者“卧底”什么的名号,以后可以跟中共的贪官一起骄奢淫逸。
     其二,从国外方面获取利益。谁最期望茉莉花革命永远持续?是美国,是日本,是欧洲?反正很多。他们不希望革命失败,中共继续掌权,影响他们的国家利益。他们也不希望革命成功,中国民主了自由了,睡狮猛醒,早晚得把他们都吃掉。如何才能持续呢,还得无休止的煽动炒作。机会又来喽,韦石鼠标又一抖,大把钞票又到手,说不定还得封个“008”特工什么的,出的白金汉,入得紫宸殿,白宫座上宾,克里姆林宴。
     其三,从民运组织获取利益。谁最希望茉莉花革命成功?是渴望自由、民主的民运组织和各界人士。然而组织革命也是需要载体和渠道的。仍然是机会!韦石鼠标抖啊抖,大把钞票又到手,谁给钱就说谁好,给的越多越好;谁不给钱就造谣诽谤,污蔑的越臭越好。藉此,还能往自己脸上罩上伪善的面纱,以后也算是民主人士了。
     其四,从李洪志之流那里获取利益。法轮功是什么性质,且不予表态,但他也有自己的利益。中共倒了,他对美国来讲就失去了利用价值,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中共稳了,腾出精力收拾他还不是小菜一碟?还是机会,韦石又大捞了一笔,说不定还被升为什么“大师”,混个“功德圆满”。
韦石真是名利双收,四处都混了个“脸熟”,身份高起来了,钱包鼓起来了,所有的兽欲都得到满足了,走到哪里都有人歌功颂德,走到哪里都是自己的主场,人生至此,夫复何求?揭去虚伪的面纱,实为八方走狗,十足汉奸,人神共愤,虽凌迟难平民怨。
     杜工部诗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韦石,玩火自焚,终有身败名裂的那天。

"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误导的深层原因


    被误导的深层原因其实某些误导,只要用自己的头脑冷静思考,是不难化解的。但是我们有不少人,偏偏愿意相信道听途说而来的东西,而不愿认真地做一点研究。这其中,是有一些深层次原因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近百年来根植于部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自卑心理。

  自从鸦片战争打破中国人的唯我独尊之后,对“洋”的东西既崇拜又恐惧的心理在长时间主导着部分中国人的意识。所以,改革开放初期,国门一开,难 免让我们认为“月亮都是外国的圆”了。改革开放不过20多年,我们取得的成就应该说有目共睹。但用20多年的时间完全改变国人的心态,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情。何况,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这种差距可能激发的,一种是迎头赶上,奋发图强的斗志,但是更多的,恐怕是慨叹己不如人的自卑了。有人往往会用人家的优点来比自己的缺点,越比越比出了自己的不行。一旦听人说美国的缺点,就斥为谎言,甚至一副“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架式,比别人说了中国的坏话还要生气。
  第二点原因,在于我们的部分宣传媒介多年来有一些误导。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部分媒体出于一种希望,对西方,特别是对美国,先进的一面说得 多,希望我们学习的一面说得多,给人的感觉好象整个美国都笼罩在玫瑰色当中。近几年,中国报刊大发展,又介绍了不少有关美国的另类生活方式,又使人觉得似 乎美国人个个“酷毙”,搞得我们国内的主流社会倒像另类。
  另一部分的误导,来自于翻译小说。读得多了,我们会以为洋人个个温文尔雅,偶尔气急了说句“该死”,还要自责骂了粗话。想起当初在大学课堂上, 老师突然来了兴致大讲英文中的粗话,我们立刻目瞪口呆。原来所有的粗话都可以在汉语中一一对应,有的甚至更加难听。前一阵读黑马的一篇文章,说到他正试图 用北方乡村方言翻译英国诺丁汉的人说话,不禁拍手叫好。
  第三点原因,还在于海外华人对国内的误导。
  海外华人在异国他乡创业艰难,大部分留学生过得也相当艰苦。有人终于熬出头来,回家的时候,以一比八的汇率将美元换成人民币,隐去在餐馆打黑工 的日子不提,单捡当今的好日子说。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点最为有效。还有人即使说现在的日子,也添油加醋。比如说自己买了一座大HOUSE(房 子)。只要跟华人多打打交道,就知道很多人的大HOUSE分期付款还差很多没有还完,上面租出去给人住,自己全家挤在地下室里。
  混得不好的,往远了说,一去几十年没有消息;往近了说,如今的留学生,很多连封信都不给家里写,还编出众多理由,包括出国多年,已经忘了怎样写 中文之类的离奇说法。说得不客气一点,在美国的华人,要不扎在各地的唐人街和中国城,要不扎在各大学的实验室里打工,挤入主流社会的寥寥无几,他们说的美 国,有多少可信度?

换个角度看《功夫熊猫》

    熊猫人赵半狄试图抵制《功夫熊猫2》,几次给我打电话,还约了见面,想听我的意见。不管从支持者的队伍还是从资金力量上,赵半狄与《功夫熊猫》及其制作方、发行方相比,都是势单力薄的。用郭跳跳的话说,赵半狄此举类似巴勒斯坦的小男孩向以色列坦克扔石头,缺乏实际意义,只有象征意义。赵半狄的抵制好比是鸡蛋砸石头。套用常见的一句话——站在鸡蛋一边。所以,我站在赵半狄一边,我们要站在好莱坞强大势力的对立面。
    《功夫熊猫2》特地选择“六一节”前后在中国上映,目的很明显,就是要从中国的孩子及家长那里赚取票房。国内发行方也为此大开绿灯,据说票房不错,有可能再创中国票房纪录。所以,我想从票房、电影市场的角度说说《功夫熊猫》之类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作为。
    西历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100亿,似乎是个不错的成绩。但是,回首一下短暂的历史,我们对这个100亿人民币的国内票房又有另一番感慨。中国的电影曾经有过辉煌的时代,当我们为西历2010年电影总票房突破100亿而鼓舞的时候,我想起了30年前。记忆中曾经看到一个数字,上个世纪80年前后,国内电影票房达到40亿,不知是否记忆有误。但是有一个数字可以佐证。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去年曾经说,西历1979年,中国的电影观众达到297亿人次!当时人均每年看28部电影。这是什么概念,按票价每张平均0.2元计算,全年总票房接近60亿!扣除一些免费观看的场次,西历1979年,全面国内电影总票房达40亿,我觉得大致是可信的。
    此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伴随着物价的节节高升,伴随着总体经济的不断繁荣,中国电影却大踏步的倒退了。到了西历1993年,全年电影观众人次只有3亿,国内总票房也跌倒10亿以下,并多年维持这一状况。中国国内电影市场在西历1979年前后的高度兴旺和此后的不断萎缩,原因有很多,此处不详细分析。这里特别要提到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转折点,那就是西历1994年,中国决定引进好莱坞电影。这一决定从本质上看,一是,用好莱坞电影来挽救中国电影市场;二是,向美国好莱坞电影开放了中国电影市场。在国产电影萎缩与好莱坞电影进入的状态下,最多的时候,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票房,超过中国国内电影票房的80%。虽然中国对于好莱坞电影的开放程度还是有限的,即每年“进口大片”的数量并不多,但是,到西历2008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才达到40亿,相当于29年前西历1979年的水平。然而,西历2008年超过400部的国产电影,只占据总票房的60%。西历2010年,也就是去年,中国国内电影总票房超过100亿,超过500部的国产电影,面对数量不多的“进口大片”,也只占据60%的市场份额。
    这样一个数据说明什么?电影既是文化价值观的载体,也是市场竞争的一个领域。中国电影市场是当今世界最后一块肥沃的宝地。中国人口众多,潜在电影观众数量巨大。当3亿美国人每年的电影总票房达到100亿美元时,中国电影票房的市场潜力未来达到2000亿人民币,理论上是说得通的。在电影观众数量上,与中国有可比性的,一是印度,二是联合起来的欧盟。但是,印度和欧盟与中国相比,都有一个障碍,即:语言。他们的语言过多,影响了一部电影的传播,或者说增加了一部电影传播的成本。因此,只有中国,既有广阔的市场,又没有语言造成的传播障碍。中国这块最肥的电影市场蛋糕,毫无疑问使得很多人垂涎欲滴。当我们看清中国电影市场是全世界最肥沃的一块宝地,再来看中国电影票房这几十年的兴衰,也许就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中国电影衰落的原因不去说它,当初,我们面对衰落的解决方式就是引进。这一方式等于是拱手让出了中国的电影市场。幸亏中国有盗版,换一个角度说,如果没有盗版,国外引进的电影很可能打得中国电影抬不起头来,中国的电影市场很可能被好莱坞更加彻底地占领。到那时,在全世界最肥沃的电影市场上收获的,将都是好莱坞的制片商。但是,靠盗版对付引进电影的攻城略地,毕竟不是良策,中国的国产电影如果不能迅速发展,等到什么时候里应外合,让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从门缝到半开、全开的时候,好莱坞电影蜂拥而入,中国的电影市场将是别人的天下。
    我们甚至可以暂时抛开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抗衡、优劣比较,如果把商场比作战场,中国的电影市场必将是一个硝烟弥漫的商业战场,而《功夫熊猫》瞄准的,又是中国的少年儿童,所以,即便不从文化价值观来讨论问题,我们也应该有所抵制。因为,从商业的角度说,早就有人提出针对儿童的长期营销方案:如果儿童较多地看到一个品牌,将来长大后,成为这个品牌消费者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因此,《功夫熊猫》利用“六一儿童节”在中国大肆扫荡票房,我们不仅要看到它从中国捞钱的现实手段,还应该看到它为今后开拓市场的长远打算。
    面对赵半狄抵制《功夫熊猫》,势力强大的好莱坞在国内发行机构的配合下,并没有把他当回事。我仅仅从国家商业利益的角度,也要站在赵半狄一边。就算他是螳臂当车,这一举动也应该让人们有所反思。在这个问题上,我与赵半狄的不同在于,我对中国家长不带孩子去看《功夫熊猫2》的期望并不很大,实现这个期望的意义也不很大。我更希望赵半狄的抵制行为能唤起国内电影工作者、电影产业政策制定者的反思:如何让中国的国产电影迅速强大?有关人士已经声称,未来5年,中国电影票房将超过400亿,我们不得不考虑:这400亿中,中国电影能占有多大的份额?我们今天繁荣国内电影市场的努力,最终会不会是“为他人做嫁衣”?

全盘西化很可笑


    全盘西化的思想在中国有一定年头了,这种观念无非是说中国(或者其他落后国家)应该放弃自己的一切传统,从制度到观念都接受西方文化。同这种观点的争论也从此种观点诞生那天就开始了。陷入具体论点、论据的争论,很容易“身在此山中”,看不清整体。我希望能够跳开一下,从更远的角度看一下这个问题。
    全盘西化的基础简单来说就是,西方现在的一切都很先进,所以落后的应该全面向西方学习。这个前提首先就值得充分探讨,但是,探讨起来比较大,一篇小文章说不清楚。姑且我们先假设这个前提是成立的,按照这种说法,是否两种文化遭遇的时候,“落后”的就必须要向“先进”的彻底靠拢呢?
    我们知道在5000年前,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是埃及,当时的欧洲还是一个野蛮世界。按照全盘西化的观点,当时的欧洲是否应该“全盘埃及化”呢?如此一来,还会不会有后来的欧洲、现在的西方文化呢?现在国内外的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1000年前,中国的唐朝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如果按照“全盘西化”的逻辑,当时的全世界是否都应该“全盘唐朝化”呢?1000年前的欧洲是否就应该全盘接受儒家文化呢?
    也许有人会说,西方文化至少已经证明,它是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最先进的文化,比当年的埃及,比中国的唐朝都要先进。对此,我们还是不必争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姑且继续接受这种假设的前提。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同样问一下:在埃及文明最繁荣的时候,它难道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吗?如果我们只看唐朝以前,不看唐朝以后,唐朝难道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吗?再把眼光放远一点,500年,1000年以后,现在的西方文化还一定是最先进的文化吗?
    当然,不管是5000年前,还是1000年前,那个年代不可能“全盘埃及化”,或者“全盘唐朝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那时候信息沟通不如今天充分和方便,文化比较有很多困难,不同文化的优劣不容易充分看清。但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保留了很多独特的文化,使得这种独特的文化能够在日后重新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点。今天很多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所谓“落后”文化,如果在信息充分交流的情况下,被彻底抛弃和遗忘,未来再有合适的生长空间的时候,却再也找不到文化的种子,会不会成为一个难以弥补的遗憾?甚至可能使人类失去了一些可以抗拒灾难的有效手段?
    “全盘西化”的观点之所以到了近代具有了强大的生长基础,一个主要原因是,过去人类判断事物的不同标准,到了工业化以后,尤其到了“世界一体化”以后,变成了统一的标准,而且,这种统一的标准也是西方文化自以为是地强行制定的,并且也是西方文化强行要求其他人接受的。一旦西方文化适合生长的外部环境改变了,它所制定的统一标准还有什么意义?有了这个统一的标准,才有了所谓“先进”与“落后”的绝对差别。如果我们接受在不同的环境里应该有不同的标准,所谓“先进”和“落后”就很自然会发生变化。
    西方文化非常强调自由,在西方文化看来,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也有自己思考判断的绝对权力,为什么离开了个人,扩大到一个文化整体,这种自由就不存在了,或者就值得怀疑了?
    其实,几千年来,人类不同文明的发展证明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每一种文化或者文明都有它自己适合生长的具体环境。这种现象就好比植物,温暖的地方适合阔叶林,寒冷的地方适合针叶林,如果让全世界都种上阔叶林,那是不可能都生长好的。科学家认为全世界杜鹃花的原产地都在中国,英国人移植了大量的中国杜鹃,但是,在英国生长的杜鹃已经和中国原产地的杜鹃不一样了。不同的文化其实道理也一样,互相借鉴是有好处的,全部照搬,“全盘西化”则没有道理,就好比要求过去的欧洲“全盘唐朝化”一样。
    与“全盘西化”形成对照的是,所谓“国学”也是另一个极端,有的时候,“国学”的思路同西方文化是一样的,都是想用同一个标准,放诸四海。而我认为,文化也是一种不断生长的活的东西,判断好与坏,它的标准就是,在某个环境里生活的人们是否能与环境以及他人和谐地生存,尤其不能割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和认同。拿同一个标准大范围地要求所有的人群,结果只能制造冲突。

包养艺术家是西方陋习

    作家协会之类,由于拿着国家的工资搞创作,被称为“政府包养”。加入“作协”、“剧协”、“音协”等组织的个人,也被称为被“包养的艺术家”。某些媒体在评论这一现象时,大都带着不屑的口气。对于被包养的艺术家们,评论一般也没有给太高的评价,似乎与政府沾边,就是最大的污点。还有个别豪迈的“艺术家”,公开宣布自己“退出”,退出过程也变成一场展现英雄气概的表演,因而受到某些媒体的热捧。其实我也反对包养,但是,我在这里必须指出:包养艺术家不是中国传统,不是中国特色,而是地道的西方传统,至今依然。
    从文艺复兴时代起,如今大名鼎鼎的西方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都是被包养的,不管是教会包养还是美蒂奇家族包养,艺术家都在权贵、权势的羽翼遮护之下。此后,如莫扎特等,则换了被包养的对象,即国王。在欧洲历史上,艺术家被权贵包养很普遍。当然也有不被包养的,但大都生活坎坷,如梵高。欧洲历史上艺术家寻求包养有几种方式,教会、国王“御用”,拥有头衔是一种,阶段性地提供命题作文性质的服务、按权贵、权势者的要求进行艺术创作,也算是一种。虽然欧洲确有艺术家对此不感兴趣,但也不能排除酸葡萄的心理,或者在价值观上的另一种倾向选择,即,不愿被教会、国王、贵族包养,但愿意被资本家包养,如肖邦。事实上,在欧洲历史上,被包养的并不只是艺术家,包括学者,此类包养现象也很普遍。
    反观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包养艺术家的做法。如果说蔡京是个艺术家,皇帝重用蔡京并非为了他的书法艺术;如果说赵孟頫是个艺术家,他与元朝政府的关系,几乎与他的艺术创作无关,甚至还相反。赵孟頫身为元朝的高官,却在艺术创作中寄托汉族旧时代的记忆,朝廷也没拿他怎样。如果说苏轼是个艺术家,他在朝廷做官,与他的艺术没有必然的关系,甚至还因为自己的诗作惹来官司。如果说八大山人朱耷是艺术家,他却是一个前朝皇族,在本朝无权无势,也无人包养。如再要举例,那么,唐寅、徐渭、罗贯中、关汉卿、汤显祖、郑板桥、吴承恩、曹雪芹等等都是不曾、不愿被包养的艺术家。还有近代著名的瞎子阿炳,当西风东渐,近代中国的艺术家、学者纷纷寻求包养的时候,瞎子阿炳依然延续着中国的传统,没人包养,孑然一身。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一个概念,艺术家和工匠。中国古代社会,一部分知识分子自己就是艺术家,他们做官与否,与朝廷的亲疏关系,与他们的艺术创作,在源头上基本无关,结果上关联也不大。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创作都是自由的。排除了朝廷或皇帝包养,古代中国也没有教会来包养艺术家。社会上的有钱资本家根本被知识分子看不起,被资本包养的情况也极少。因此,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艺术家被权势包养的情况很少出现,即便有蔡京之流,一来,蔡京并非因为艺术才能而被包养;二来,后世之人也把他排除在“苏黄米蔡”之外,不认为他是一个艺术家。而对于中国古代最有权势的皇帝来说,最多只是包养工匠,即技术高超的手艺人,如绣工、雕工、画工等。工匠与艺术家的差别在于,他们只是出卖手艺,不在乎什么思想性,就好比为清宫服务的洋人郎世宁,画的是不错,但他只是画匠,而非艺术家。
    由此,我们就明白一个事实:中国古代没有包养艺术家的传统,也较少包养学者的传统。李时珍、徐霞客都无人包养,而是独立的。包养艺术家实际上是历史悠久的欧洲传统。我曾经说过,欧洲的大学从中世纪的源头开始,就是为教会或贵族等级服务的,因此,学者被权贵或利益集团包养,也是欧洲的传统。也许人们要问:现代中国的“作协”之类,难道不是中国特色吗?的确不是,这种方式是从前苏联学来的,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这种现象。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的作者,以及其他优秀文学作品的作者,没有一个参加类似的机构,因为从来没有过这种机构。
    当我们理解了包养艺术家、包养学者是西方的一贯传统后,立即会产生一个很大的疑惑:当今中国,批判政府包养艺术家的人是谁?难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不是。其实是一些以洋人马首是瞻的媒体或精英。这难道不奇怪吗?既然包养艺术家是欧洲传统,为何崇洋媚外的精英们还要批判?实际上,这就是欧洲历史发展的结果。当初,欧洲的艺术家、学者纷纷愿意被教会或国王包养,后来出现了资产阶级,后来资产阶级发动了革命。于是,原先由教会和国王包养的艺术家、学者,纷纷改为被资本家包养而已。因为,在欧洲的历史上,这被称为是进步。当今西方社会,虽然不能说完全如此,但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依然如故——艺术家、学者不被政府、教会包养,却被资本家包养。例如,各种签约歌手、签约画家、签约作者,都是资本家包养的。
    这一现象在当今中国也已经出现,例如798大批被西方签约、或等待被签约的现代艺术家,大批被经纪公司签约的歌手、演员,以及公开或隐蔽的签约作家,尤其是一些以西方为时髦的年轻作家,以及被西方基金会签约的学者。他们和一些媒体、精英一起,对政府“签约”的作家、艺术家、学者看不顺眼,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自己是被资本家签约的艺术家或学者。说实话,我丝毫看不出“被资本包养”比“被政府包养”高尚在哪里。甚至,基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我更看不起被资本包养的艺术家、学者。因为,中国传统要求知识分子是独立思考的,除了为官做事,在思考和艺术创作方面,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由的。洋奴精英嘲笑挖苦被政府包养的艺术家、学者,不过是一个傍了大款的二奶、小三看不起年老色衰的原配而已。

    最后附一条本人刚发的微博:不说此派那派的,只说在一个国内众多知识界大佬云集、八老压阵的会议上,号为儒商的冯仑与被尊为思想者的易中天,两人公然在嘴巴里“高潮”不断。让我想起某些人常说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优越待遇,因而羡慕民国大师众多。也许,只有操着“娘希匹”的蒋介石,用法西斯手段加高官厚禄才能管管他们。